新闻中心

提供新鲜丰富的人力内容和服务
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中心> 关于OKR的十大误解

关于OKR的十大误解

安特君合|2023-01-18

 19世纪70年代,英特尔CEO安迪格鲁夫创造了OKR,并明确了如下基本原则。

1.聚焦于少数几个核心目标(少就是多)

2.提高OKR设定的频率(季度甚至月度)
3.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过程(提高员工参与感);
4.OKR要具有挑战性(强化目标牵引的价值)。

1999年,KPCB合伙人约翰·杜尔将OKR引入成立不到一年的谷歌公司,随着谷歌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,OKR席卷硅谷, AOL、Dropbox、Linkedin、盖茨基金会,国内字节跳动、知乎、华为、阿里巴巴也开始使用。


OKR逻辑其实非常简单,但企业看OKR却“像雾像雨又像风”,有人坚持认为OKR就是用来考核的,也有人认为OKR是灵丹妙药,可以解决企业一切问题,更有人叶公好龙,“拥抱OKR”口号喊得震山响,真落地时,却瞻前顾后,畏首不前,当然,也有执行派,不折不扣落地OKR,效果不佳,最后不了了之。


都知道OKR好用,但是OKR到底怎么用才能真正起到价值?我觉得还是要走出以下误解,厘清OKR的理念-价值-方法-特征和落地方式,才能真正做好OKR。



01

误解一:OKR是绩效考核工具


OKR自诞生之初,就没有用来做考核。OKR“被考核化”的观点来自于哪里?我想是因为下面几个原因。

1.KR是量化要求,要符合SMART原则,所以可以被打分

2.KR有阶段性评估,理想分值区间为0.6-0.7之间
3.OKR推动了战略目标的落地,引领了每个人的自我突破。

所以很多人以为OKR是一种绩效考核工具,行业里面也有一种观点,“用OKR取代KPI”,但真正了解OKR后,就会发现,OKR只是一种目标管理的工具,谷歌和字节跳动在推行OKR的同时,并没有停掉考核。只不过,他们考核时,不再考核KPI,用的是360°评议的方式,所以OKR是OKR,考核是考核,OKR不是考核工具,OKR也不能取代考核。


当然,做好OKR后,确实可以不用再关注KPI,因为KPI也是基于目标提出的关键绩效指标,在OKR的高目标追求下,KR的目标值是一定会大幅度超越KPI设定的目标值,而且两者关注的组织运行方向,也是完全一致的。所以,同时存在OKR和KPI,既做不好OKR,也做不好KPI,这是两种不同的管理逻辑,一种是基于控制的,一种是基于信任和激活的。


总之,OKR不是绩效考核工具,OKR不能和KPI共用,OKR也不能取代个人考核。



02

误解二:OKR只适合创新型公司

 

“OKR只适合创新型公司”是一种因果倒置和概念偷换,谷歌和字节跳动是世界级企业,也是创新驱动型公司,他们用的是OKR,所以OKR只适合创新型公司。这种观点,并不对。


创新型公司确实非常适合用OKR,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变化的,上一秒的战略目标,下一秒可能就需要升级或迭代,没有确定的战略目标,就没办法做战略分解,也就提不出所谓的KPI,所以只能相信人性,鼓励每个人提出OKR,释放最大的潜能,通过局部最优,实现系统整体最强。


目标本身可以向外拓展和延伸价值,也可以向内挖潜和提升效率。其他场景下,同样适用OKR。作为金融企业,设置不良率为0%的OKR时,一样可以无限激发潜能,一样无法完全实现,但这个目标,依然是有价值的。


再比如餐饮企业,设置客户满意度100%、投诉率0%的OKR,并基于此建立一整套的行动计划,OKR可以落地,也一样有效,可以实现赋能与激活的价值。


OKR是一套管理工具,放之四海皆准,关键在于如何消化理解与落地。



03

误解三:OKR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

 

同“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部的责任”一样,很多企业谈起OKR,就把所有的责任推给人力资源部,希望人力资源部制定OKR,跟踪OKR,评估OKR,刷新OKR,并针对OKR落地进行评估反馈。

 

OKR在落地时,强调高层的直接推动和强力支持,谷歌是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直接支持OKR,字节跳动也是张一鸣坚持推进的,他能看到所有人的OKR,所有人也能看到和点评他的OKR,在创业早期,两三千人的规模,每一个工作群中,几乎都有张一鸣的身影,任何职级的员工,也可以直接@他,先有平等,才有了透明,所以高层的参与,是OKR成功的基本要素。


OKR还强调全员参与,确定和分解OKR时,既要上下垂直对齐,也要左右水平对齐,公司层-部门层-团队层-个人层,各层级OKR都要对齐,只靠人力资源部,怕是搞不定。


OKR过程管理时,无论是日立会、周例会、月调度、季度评估,都需要全员的积极参与,没有人力资源部,一样需要做好OKR,也一样能做好OKR。


当然,OKR在落地时,人力资源部也尤其重要,他们要引导理念、策划机制、协助落地,并进行例行的周期管理,这些工作,也是人力资源部的价值。



04

误解四:OKR越多越好

 

人生学会留白,管理学会聚焦,OKR在确定时,要始终聚焦于少数几个核心目标,一般OKR在设定时,OKR的确定2-3个为宜,最多不超过5个。

少就是多,OKR的数量甚至要少过KPI,一般KPI以5-7个为宜,最多不能超过11个。但OKR要更加聚焦。


华为利用BLM模型开展战略规划时,首先开展的是基于差距的根因分析,其中核心的指导原则,根因绝对不能超过3个,只有找到最核心的根因,解决掉,才能真正实现价值。


OKR的O就是目标,很多场景下,目标一个就够了,能够高质量的实现一个目标,足够优秀,足够卓越。



05

误解五:OKR模式要原封不动、不折不扣地执行

 

国外OKR最好的企业就是谷歌,国内OKR最好的企业就是字节跳动,字节跳动甚至将OKR的管理理念固化到操作系统中,打造了飞书平台,并从内部管理协作平台升格为行业级应用。


许多企业直接照搬OKR最优实践,最优实践说要三个月做OKR评估与刷新,企业也一样做评估与刷新,最优实践说OKR要全员参与,企业也全员强硬参与。


其实,OKR是一种开源系统,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和错。谷歌在落地OKR时,也将英特尔的OKR版本做了升级,引入了CFR过程校准机制,字节跳动则借鉴了联想的复盘工具。


所以,在了解OKR的底层逻辑和适用场景后,要善于做OKR本企业应用,暂时不具备全员参与能力,可以将OKR落地到团队甚至部门层面;季度刷新过于频繁,也可以半年度刷新。


当然,OKR是一种模式,有其特定的做法和价值,改变OKR是为了更好的落地,我们既不能为了OKR而OKR,也不能为了改变OKR而改变OKR。



06

误解六:OKR是万能的,希望解决一切问题

 

我们不能因为OKR符合时代潮流,就全面否定其他管理工具,将OKR“万能化”。OKR只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,没有办法解决企业各方面的问题。


企业要发展,经营是第一要务,经营靠什么?靠技术的突破,市场的投入,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资本的整合,经营在前,管理在后,始终要让经营和管理处于同频共振的状态,才能相辅相成,螺旋式成长。


OKR解决不了经营侧的技术与市场突破和高质量发展,OKR只能提出更高的经营目标追求,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,但商业模式本身的合理性,组织能力是否符合行业和客户需求,需要战略层面的系统思考,OKR却无能为力。


管理要助推经营发展,系统性的管理大厦,包括职能、体系、制度、流程、表单和工具,这些要素形成化学反应,才能真正有效提升管理价值,OKR只是管理大厦其中的一块基石,缺少其他管理体系的支撑,OKR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,空做功,无绩效。


数智时代,人才致胜未来,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人才密度、意愿度和能力匹配度层面,OKR是一种基于信任和释放的管理工具,能够提升人才的意愿度,但OKR依然解决不了人才密度和能力匹配度的矛盾。


所以我们应该把OKR当做催化剂,而不是当做救命仙丹。只有在战略和业务符合时代潮流、技术和市场领先、文化开放平等、激励机制健全、人才密度和能力契合的场景下,OKR才能释放最大价值,只靠OKR,最后只能“空欢喜”。



07

误解七:把OKR当做唯一的管理工具,无相关措施配套

 

在合适的场景下,OKR是有效的,但OKR有独特的适用场景。谷歌开展OKR时,没有停掉个人绩效考核,一样针对员工考核细分了等级,分为极好、强烈超出预期、超出预期、一贯地符合期望、需要提升,极好和需要提升,按照强制比例强制5%的分布,并配套不同的激励资源。


字节跳动一样有考核,包括业绩、字节范、投入度和领导力,考核等级细分为八个等级,从低到高为F、I、M-、M、M+、E、E+、O,年景好的时候,E级别的员工,最高可以拿到9个月年终奖,接近100%的例行涨薪。


OKR运行良好,确实可以取代KPI,不是因为KPI没有用,而是OKR关注的KR,和KPI关注的PI,在很多维度上是同向的,而KR的目标值是极高挑战和追求的,PI目标是基于历史值、行业值对标而来,一般的PI值要显著低于KR值,所以,有了OKR,确实没必要开展KPI。


但是,OKR不能脱离工资总额、股权激励、超额利润分享、个人绩效考核、个人薪酬分配、任职资格等级调整、干部管理等管理模式而独立存在。

抛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,OKR也不能与战略规划、战略解码、经营例会、调度会、工作任务分解、项目管理、反思与复盘等模块分离。


OKR好归好,但不是唯一,指望OKR毕其功于一役,不仅是不切实际的想法,也是逃避责任的懒政。



08

误解八:只关注OKR的技和术,不关注OKR的道

 

OKR是一个系统工程,其核心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如何开会对齐确定OKR,如何开每日站会、每周周会、月度例会等日常操作层面。


学OKR者生,像OKR者死。企业在落地OKR时,一定要关注OKR的适用场景。华为在向IBM取经时,任正非认为IBM的业务与组织变革的发展路径,就是华为要经历的必然路径,业务模式类似、人才结构类似、B端客户整体需求类似、技术平台与多样化状态类似,所以全盘照搬,可以实现华为的高质量发展。正因为此,任正非才提出“先僵化再固化后优化”的整体变革原则。


华为为什么2016年以后才开始琢磨OKR?不是因为华为的人不够优秀,不知道OKR,是因为2016年以后,华为进入战略无人区,不好确定发展目标,无法靠目标和机会的牵引,带动技术团队进步,所以要激发技术团队个体的潜能,用OKR让他们自燃。


关注OKR的道,要关注什么?作为管理工具,OKR的典型特征是强激励、强引导,弱约束、弱退出。想要实现OKR的极大价值,企业必须具备以下土壤条件。

1.人才密度与激情并存:高目标追求、高自我认知、高绩效潜能的三高人才,人人都有一颗进取心和事业心,争取做好自己,这样的基础,OKR才有效;

2.组织氛围很重要:开放、平等、创新、包容、卓越,领导敢不敢放下身段,接受员工的挑战和质疑;领导能不能身先士卒,冲锋在前,带动员工整体进步,这些底层的文化基因很重要,没有开放,无法对齐,没有平等,无法透明,没有创新,无法持续追求高绩效,没有包容,OKR就会陷入考核怪圈;
3.从管控型组织向赋能型组织转变:OKR是基于信任和释放的管理工具,是符合人性善基本假设,如果组织模式还是强管控的模式,O自上而下,KR自上而下,员工没有动力和活力,OKR也是无效的
4.激励给够,为什么互联网公司OKR用得好?最主要原因是给钱给到位了,只要目标追求能实现,每个人都有机会身价自由,想想就值得拼一把

没有如上的底层基因,流程和表单做的再好,相信OKR也无效。

 


09

误解九:没有全员参与OKR,不能释放最大价值

 

虽说OKR可以在公司、部门、团队层面开展,但OKR最大的价值在于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潜能,通过人力资本的价值潜能激活和释放,能够极大的推动组织发展。


每个人才是我们要关注的价值创造体,在OKR的词典里,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,OKR希望每个人都能持续突破自我,追求卓越,永不满足,如果没有全员参与OKR,这个价值恐怕难以实现。


所以,试行OKR可以小范围推动,在部门和团队层面试运行,但是在落地实践层面,一定要全员推广,每个人都参与组织建设之中,为了共同的梦想、共同的事业、共同的利益,拼搏、奋斗,企业一定越搞越好。


破除内卷靠什么?靠企业持续的行业竞争力,竞争力来自于哪里?每个人都像永动机。这是OKR最大的价值,也是OKR最大的魅力。



10

误解十:缺少平台,手动OKR

 

管理都是成本,任何一个都是,凡是说管理一定有价值的,都是片面的。

 

管理做得好,是投资,因为能够产生回报,实现经营提升和内部效率提升。管理做得不好,是投入,是砸钱不见响,是沉没成本,是摩擦成本,是内耗,是相互制造就业。

 

很多企业想做OKR,却让人力资源部整理excel,各部门自行填写,人力资源部定期发布。企业规模小,管理惰性也会导致越做动作越走样。

 

没有平台,是很多企业OKR落得了地,但没办法长期坚持的根本原因。字节跳动一早就建立了自己内部的协同平台-飞书,知乎之前用谷歌文档,后来也开发了自己的OKR系统,有了平台和系统的支持,OKR才能如虎添翼。

 

好在现在行业级的应用有很多种,企业可以用其他平台,也可以自建平台。但无论如何,千万不要手动OKR,最后一定不了了之。

 

以上,是我们在研究和实践OKR的过程中发现的怪力乱象,总结的十大误解,分享给正在关注OKR,想要落地OKR,对OKR抱有极大期望的各位,希望大家少走弯路,做好OKR。

毕竟,OKR真的是非常有效的管理工具,特别值得每家企业去尝试。